泡茶技巧
茶葉沖泡時間間隔對茶湯口感的影響
將茶湯倒出后,若相隔時間長(如5分鐘以上),下一道浸泡的時間應斟量縮短,若屬二、三道茶,可溶物釋出量正旺,縮短的程度還要加大。例如緊揉成球狀的高級烏龍茶(安溪鐵觀音),若第一道浸泡一分鐘即得所需濃度,如果放置5分鐘以上再沖泡第二道時,幾乎無須等待,沖完水,蓋上壺蓋,就可以將茶湯倒出。泡茶時如果前一道茶湯未完全倒干,留下來的茶湯也會影響下一道茶的濃度。濃度穩定度
練習時可每一道留下一杯茶湯,檢測自己一壺茶泡了四道、五道以后,茶湯濃度是否控制得穩定。后面幾道茶湯顏色微微加深是正常的現象,若是同樣的湯色滋味反而會顯得不足。
低浸泡時間
第一道茶葉的浸泡時間最好在0.5-1分鐘左右,因為茶葉各種可溶于水的成分比較有機會釋出,這樣得出的茶湯比較代表該種茶的品質,如果時間太短,如十、二十秒,可能只有部分的物質溶出,較難反應出該種茶的真面目。本文由安溪鐵觀音批發網http://www.tudoufanli.com/收集整理(本批發網一市斤起按批發價發貨,個人少量購買可通過快遞做貨到付款,歡迎訂購)。二、三道茶以后,茶葉已被泡開,較無此顧慮。
時間與茶量的調節
第一道茶葉的浸泡時間要20秒以上,那濃度太高、太低怎么辦?
用「置茶量」來調節。這樣得出來的「置茶量」在沖泡數道后,茶葉舒展開來還不致于擠在壺內伸展不開,茶葉擠在壺內太密,會有悶味,影響香氣品質。那為什么不干脆放少一點呢?這在「小壺茶」是不實際的,因為放太少,泡一、二道就要換一次茶葉,不方便。
計時法
控制茶葉浸泡的時間,可以使用向前讀秒的定時器,憑直覺判斷容易有誤差。但盯著定時器看,好等時間一到趕快把茶倒出,也顯得太不可愛了。
不同茶品浸泡時間掌控因素
依上述(置茶量),第一泡大約浸泡一分鐘可以得出適當的濃度,第二道以后要看茶葉舒展狀況與品質特性增減時間,以下是幾項考慮的因素:
揉捻成卷曲狀的茶,第二、三道才完全舒展開來,所以浸泡時間往往需要縮短,第四道以后才后逐漸增加浸泡的時間。
揉捻輕發酵少的,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很快,所以第三道以后濃度增加已趨緩慢,必須增加更多的時間。
重萎凋輕發酵的白茶類,如白毫銀針、白牡丹,可溶物釋出緩慢,浸泡時間應延長得更多。
細碎茶葉可溶物釋出很快,前面數道時間宜短,往后各道的時間應增加得更多。
重焙火茶可溶物釋出的速度較同類型茶之輕焙火者為快,故前面數道時間宜短,往后愈多道應增加愈多的時間。
緊壓茶的時間控制
普洱茶、沱茶等之緊壓茶應視剝碎程度與壓緊程度調整浸泡時間,緊壓程度高者,茶葉因浸泡才逐漸松散,所以時間宜長,并依舒展速度調整之。
掌握以下五要素,即可泡出"一杯好茶"。
一、用的水質要好。城市中一般都用自來水,最好經過過濾,如嫌麻煩,可用水桶將水擱置一夜,次日再用。簡便者可將麥飯石放于水中,讓水質改善,去掉水中鐵離子或氯離子,茶湯便不會發黑、發暗!安枞俗钪厮!彼|好壞,對茶湯品質影響極大,關系密切。
二、水溫要恰當。綠茶忌即開滾燙水沖泡,以85度為宜,烏龍茶則為95度(鐵觀音最好用剛開的沸水沖泡),普洱茶也需100度。廣東人稱“水滾茶靚”,其實不能一概而論。
三、投茶用量。投放茶葉量,太多太少都不恰當,茶香茶味的濃度,都與投放量有關。要泡出好茶湯,茶葉量應為容器(茶壺、茶杯、蓋碗)的1/5;鐵觀音茶高香、濃香,飲后回甘,為1/3(7G為宜);普洱、紅茶為1/5;口味重、重濃香,則為2/3。一般標準,1/3即可泡出好茶。
四、泡茶用的茶具。泡烏龍茶、鐵觀音時用蓋碗陶瓷茶具最適宜。綠茶沖泡時不加蓋,便于觀察,欣賞茶葉形狀及湯色。求韻味,最好使用紫砂壺;紅茶、普洱,宜用蓋碗,紫砂壺。
五、出湯時間。茶的浸泡時間掌握也很重要。普洱、紅茶,第一泡4秒,以后至1分鐘;泡龍井,不加蓋,低溫,用1分鐘至2.5分鐘。
鐵觀音第一沖馬上掉(叫做"洗茶"),第二沖大概20-60秒開始,至第三沖后可為30-60秒,第五沖后可為60-120秒。(因個人口感愛好而定,想喝濃一些的鐵觀音可以多浸泡幾秒..)





鐵觀音價格表:極品鐵觀音|特級鐵觀音|陳年鐵觀音|一級鐵觀音|二級鐵觀音|三級鐵觀音|四級鐵觀音|感德酸香型鐵觀音|袋泡茶批發
